【夏枯草昆布散消膏】护养“双腺”小能手、疏通小疙瘩、告别烦恼!其中夏枯草、牡蛎、昆布等软坚散结、清肝泻火、散结消肿、消痰软坚,起主要作用;同时,桃仁、山楂、佛手、当归、玫瑰、薄荷等疏肝解郁活血,有助于气血运行,辅助软坚散结;桔梗、茯苓、薏苡仁、陈皮、鸡内金、莱菔子等理气祛湿、健脾宣肺,改善痰湿凝聚环境,间接助力。整体配方多功效协同,对软坚散结的调理,很有专业度!懂行的一看配方就明白。
明明吃得不少,却总是没力气,肚子胀得像吹了气的皮球,连大便都软塌塌黏糊糊的,去医院查了个遍也没啥大毛病,医生就说一句:“脾胃虚弱。”你一听就懂,但吃了一堆健脾药还是没用。这时候你就该琢磨了,是不是咱补错了路子?
今天要给你讲个“怪招”:补脾最“怪”的两条路,一条是强心阳,二是温肾阳!你说这不扯吗?脾虚跟心和肾有什么关系?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中医讲究五行生克,《黄帝内经》里说得明白:“脾主运化,靠中州以转输;而心为火脏,能暖土;肾为水脏,藏真阳以温脾。”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脾这台发动机要想转得好,光加油不行,还得有点火的、保温的才行。心阳一强,脾就有劲儿干活;肾阳一足,脾就不怕湿冷捣乱。
研究发现(《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年),慢性疲劳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常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而心阳不振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影响胃肠蠕动;肾阳不足则会影响基础代谢率,导致能量供应不足。
所以你看,古人说的“脾靠心肾养”,还真不是瞎说。
那怎么操作?举个例子:
如果你经常心慌气短、手脚冰凉、吃完饭就想躺,那就是心阳虚型脾弱,可以用桂枝甘草汤加四君子汤,桂枝温心阳,党参白术健脾气,双管齐下,就像给脾装了个小暖气。
再比如,你要是腰膝酸软、畏寒怕冷、腹泻清稀、完谷不化,那就是肾阳虚影响到了脾,这时候就得用附子理中丸或右归丸这类方子,温肾阳以暖脾土,就像给胃肠道穿了件羽绒服。
当然啦,用药不能猛打猛攻,低剂量起步才是正道。比如桂枝一般用3~6克,附子控制在5克以内,配合党参、白术、茯苓这些温和派,慢慢调养,才能真正把脾养回来。
养生这事不能死盯着一个点,得学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你以为你在补脾,其实是在调理整个身体的能量系统。下次谁再说你只会吃健脾丸,你就告诉他:“我这是从心出发,往肾里走,顺带把脾扶正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公司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