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 日前,遵义市启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文化进校园摄影巡展活动,拉开了新一轮常态化、长效化加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帷幕。这场由864幅作品构成、覆盖750所学校、惠及近50万名师生的文化盛宴,以摄影艺术为载体,将弘扬长城文化与传承红色基因深度融合,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范例。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积极尝试
长城文化进校园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的重要抓手。遵义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长城的“形”与红色文化的“魂”紧密结合,通过艺术感染力激发青少年的情感认同。这种“以文化人”的方式,既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遵义市通过实施“文化浸润工程”,已累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800余场,覆盖师生超100万人次。此次长城文化进校园巡展,是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民族传统体育进课堂”后的又一重磅举措,标志着遵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从“单向传播”向“多维互动”的全面升级,为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选准了实现路径。
2024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率队莅遵开展“加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视察,对遵义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
文化浸润赋能教育过程的创新实践
此次巡展精选了董旭明先生的864幅作品,涵盖先秦至明清各历史时期的长城遗迹。从大漠孤烟中的汉代烽燧到崇山峻岭间的明代边墙,从风雪中的嘉峪关到晨曦里的山海关,每一幅作品都以独特的光影语言诠释着长城的雄浑与坚韧。值得关注的是,董旭明的作品曾多次登上国际舞台,35幅作品被意大利米兰摄影艺术馆收藏,其专著《中国长城》更成为海外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这些跨越国界的文化表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世界视野。同时,这些高质量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浸润和审美教育,也能让长城这个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直击心灵、入脑入心。
作为全国首个将长城文化纳入中小学常规教育体系的地方,遵义市创新提出“1+N”巡展教育模式,以摄影巡展为核心,联动研学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形式。根据规划,全市750所学校将把长城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这种教育创新得到中国长城学会长城IP文创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联手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在建设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过程中,遵义市立足红色资源禀赋,顺应趋势、创新手段,探索出一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新路径,对全国各地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目前,创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5所,打造市级示范学校38所,累计培养“小小红色宣讲员”1700余名,评选“红色思政微课堂”精品课例34节,20节“石榴籽一家亲”主题团队课获省级奖励。
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遵义将长城文化传播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的做法,是一次极富创新的行动,更是落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要求的生动实践。全市积极引导各族青少年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五个认同”。
“原来长城的每一块砖都有独特的纹路,就像我们56个民族各有特色,却紧密相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参观展览的学生纷纷发出感叹。这种感悟正是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具象的文化符号,让抽象的共同体意识可触可感。
长城所承载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深化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作用。
从秦长城的夯土筑就到新时代的伟大民族精神传承,从“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豪情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遵义正以建设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之名,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筑起坚如磐石的精神长城。
来源:中共遵义市委统战部
一审:余从源
二审:王 信 姚 腾
三审:唐全寿
股票配资公司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