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PRADA | 不止知识分子的时尚)
交出思想答卷
作者 | 胜马财经 辛子墨
编辑 | 欧阳文
对于曾以“理性时髦”引领风格话语的Prada而言,如今正面临商业扩张与审美坚守的深刻抉择。在此背景下,核心管理层的变动又为其增添了一层不确定性。
近日,Prada集团正式宣布,品牌首席执行官GianfrancoD’Attis于2025年6月30日正式离任,过渡期内,集团首席执行官AndreaGuerra将临时接管Prada品牌的管理,直至新任CEO人选到位。
而一边是MiuMiu势不可挡地俘获年轻人,一边是Prada在财报与市场中步履放缓;这边厢是品牌副线的延展突围,那边厢却是品牌内核是否被稀释的隐忧浮现。
当时尚变得越来越情绪化、标签化,Prada还能否维系那种穿上它就像读过几本书的审美气质?
这一次,它必须回答的不只是风格的问题,更是在今天,还能不能做一个优雅的“知识分子”,能不能创造一个高奢品牌应有的商业价值和盈利能力?
不确定时刻的时代考题
业绩下滑、竞争加剧、审美转型与消费代际更替,正同时冲击着Prada赖以立足的品牌核心。
过去被称为知识分子风格的独特气质,曾为其构建起审美壁垒与文化声望,也成为其区别于其他奢侈品牌的精神护城河。但今天,这种“光环”正在被更复杂的时代潮流重新审视。
当消费者不再只追求风格表达,而更看重个性认同与场景感受,Prada是否仍具备奢侈品该有的吸引力?当话语权从设计者主导向用户共创迁移,那个曾经冷静、深邃、距离感十足的Prada,又能否迎合Z世代的审美与文化追求?
胜马财经认为,对于Prada而言,当下的挑战远非管理层的更替和Z世代消费群体的崛起,也不只是组织结构带来的不确定性,而是一次品牌文化与调性是否能延续的自我较量。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面对消费趋势的变迁与外部竞争的提速,Prada不仅要回答如何增长,更要回答增长的前提是否存在、又是什么?
业绩层面看,虽然Prada的体量依旧高于同集团的MiuMiu,但它的增长却越来越慢。从2021年高达44%的增速到2024年跌至仅剩4%,这个曾经的“知性王者”正在经历一场不动声色的业绩放缓。
图源:Prada公开财务业绩数据
与此同时,Prada主品牌对时尚表达权的掌控,也有悄然松动的迹象。从前,Prada始终以不性感、不讨好、不取悦作为其核心的美学立场,以灰度化的视觉语言、哲学化的内容表达,构建出一种冷静克制、理性自持的品牌气质。这种风格曾被视为对流行文化的逆行,也是其区别于多数奢侈品牌的独特支点。
然而,当时尚传播渠道由符号解读向情绪共振转变,Prada这套高度自洽的表达体系,开始面临效率上的挑战,它是否还能打动更年轻的客群?它所代表的美学门槛,是否反而成了流通阻力?品牌自我表达的边界,是否正被时代重新定义?
这就像一位穿灰色呢子风衣、戴着无框眼镜的文艺女性,站在T台边上,用极低的声量说出最锋利的观点。
如今的时尚世界早已不再给“慢热”太多机会。Z世代偏好短视频、入门款与强标识感,“知识分子风”能否贴上流量标签?
我们可以说跟着潮流走流量路线,是商业逻辑下的正常演化,毕竟品牌不能永远活在高级小众里,也无法只靠一部分人的审美坚持维系发展。现在,它正在回答一个必须作答的时代命题,Prada是否还能维持用时尚说思想的品牌方式?是否还能对抗快节奏市场环境中对表达的标准化。
毕竟,真正让人信服的奢侈品牌,从不是跟风者,而是提供判断力的存在者。Prada之所以让一代人“上头”,是因为它帮人们完成了身份认同中的“自我定位”,不是最潮的,也不是最贵的,但它是最懂我是谁的。
当Prada面临更高增长预期、更大规模运营的挑战时,它是否还能保留下来表层之下的内核?或者说,在所有人都在制造风格的时候,Prada还能不能制造“气质”?这一道题,比任何一季营收或换帅,都要难解。也正因如此,才足以决定Prada,是否依然属于那个仍愿意思考的品牌。
Prada的美学带着思想
如果说奢侈品的黄金时代诞生了无数“制造风格”的高手,那Prada更像是那个愿意用风格“提出问题”的异类。
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只抛出复杂命题;不追逐潮流尖端,而是绕到背后,看那股风是从哪里吹来。用一句话概括,Prada不讨好人群,它试图“理解”人群。
而这一切,都源自MiucciaPrada本人。这位时装屋背后的灵魂人物,拥有政治学博士学位,学生时代曾加入过意大利共产党,接手家族品牌之前是米兰先锋剧场的活跃分子。
在她眼里,时尚是工具,不是目的;服装是表达,不是装饰。这种反常规的思维方式,成就了Prada的知识分子风格。
如果说Chanel代言优雅,Dior强调浪漫,那么Prada代表的是,秩序、审美背后的理性判断。这在20世纪90年代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那一时期,Prada是极简主义美学的代名词。线条利落、色彩克制、剪裁精准,如同一封冷静信件。
它没有浮夸廓形,没有华丽缀饰,只有一种不靠声量赢得注意力的冷峻姿态。这份态度,在职场女性的通勤装中,在大学教授的公文包里,在建筑师的框架眼镜下,被默契接收与传递。
那时的人们穿Prada,是因为它不像时尚。进入2000年之后,Prada逐渐将反性感与反流行作为更明确的品牌语言输出。在一片性感女神和Y2K辣妹的时代画幅中,Prada始终保持一种介于中性与理性之间的距离感。
这份姿态,在今天更显难能可贵。当一些品牌纷纷用联名、复刻、快节奏来制造流量时,Prada依然在讲文化的“慢变量”。
例如,它坚持用再生尼龙做Hobo手袋,不因为潮流而改变经典款式的线条;它在厚底乐福鞋的流行周期里,反复回到工整感与秩序感,而不是随意加大Logo。
在胜马财经看来,Prada的世界里,“知识分子”不是标签,而是一种表达方式的选择。这选择的背后,是自我定义的渴望,是拒绝迎合的勇气,是对内在世界的信任感。而这种表达方式,正是奢侈品真正的稀缺价值所在。
当一些品牌把奢侈理解为“贵”和“稀有”时,Prada仍然坚持把奢侈视为一种不必迎合的自由,一种更高维度的“命题”与“思考”。Prada的美学,不喊口号。但它一直在说,你可以不像他们。
不迎合潮流的Prada,迎合的是思考的冲动。它不提供归属感,提供的是判断力。判断谁是潮流玩家,谁是思考者,这从来都不是产品能决定的。但Prada,愿意留下一种可能。
会不会丢了“知识分子”
当一位“知识分子”尝试流行风范,结果会是什么?对于Prada来说,这场变化或许已经悄然发生。从推出三角Logo饰品线,到高调推出彩妆、香水,再到将MiuMiu推上最会制造话题的品牌座椅之上,甚至传出将收购Versace。
曾经“冷感克制”的Prada,如今正在主动靠近更大的舞台。而这也恰恰引发了最敏感的提问,Prada,会不会丢了它身上的“知识分子”标签?
当MiuMiu被穿进流量场,当年轻人追逐爆款制服感时,那种原本属于Prada体系的“自省与克制”,是否也会被稀释?
更微妙的是,Prada正重塑自身的增长模式。在集团多品牌扩张与资本并购战略之中,Prada还是那个Prada吗?答案也许不再绝对。
胜马财经认为,Prada正在试图完成一次高难度的平衡术,在保留“知识分子”风格的同时,借助副线品牌与收购整合来拓宽商业版图。它既要讲好关于思考、女性主义、文化的深层故事,又不能错过流行消费的红利。这不是变得不高级了,而是试图让“高级”拥有更多解释方式。
“知识分子”作为Prada独特的精神资产,其实从未远离,也不是每一个消费者都立刻能懂的。但正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懂,才让那一部分懂的人更加笃定。这正是Prada与“知识分子”之间的深层联结。
只是今天,Prada想要把它讲给更多人听,不再只是懂行者的暗语,而是时代的公共发言。这场风格上的突围,也许并不等同于稀释。
在胜马财经看来,更大的舞台需要更高维度的表达。当Prada不再只是为少数人而设计,当它的“知性感”可以变成TikTok短视频里的情绪表达,它或许完成了从精英密码到文化标签的跃迁。
当然,挑战也始终存在。如何在不降低审美门槛的前提下,实现与年轻Z世代的沟通?如何在不牺牲风格灵魂的同时参与潮流博弈?
这些问题,就像一场仍在进行中的博士论文,没有人知道答案,但必须交卷。对于这家从来不急于给出答案的品牌来说,或许最Prada的做法,依然是以怀疑的方式前行。毕竟,真正的知识分子,从不痴迷定义,而是不断重写定义。
而Prada正经历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关键时刻。在更年轻、快速、极端的新一代奢侈战场中,它身上的高知标签有些显得不合时宜,却又仍被倚重。
它的冷峻与秩序曾是时代审美的灯塔,如今却成了一部分人中的保守;它在延续与革新之间不断试探、让步,又不断回望。
Prada面对的,不只是营收波动和管理层更替这些表层变量,更是一场关于知识分子时尚还能不能赢得深水考验。
结语
潮水退去,留下的不是增长或下滑,而是品牌灵魂的答卷。
这是每一家奢侈品企业都会遇到的周期性阵痛。但对Prada来说,这不是一道纯商业命题,它的答题纸上仍然写满信仰、眼界,以及对稀缺的思考与坚持。
它能否在快时尚的当下,找到并留住更多不赶时髦、乐于思考的共鸣者?又能否在下一个财季给出亮眼的成绩?一个品牌,终究需要创造商业价值。
只是,时代疾驰,思想缓行。
END
关注我们,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胜马财经诚意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股票配资公司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